2023年,AI已成为引领科技前沿的热词,众多巨头如微软、OpenAI、英伟达和传统互联网巨头纷纷抢占先机。迈入2024年,AI将更加深入地渗透至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对于普通人,AI技术将带来生活便利,但同时也需审慎规划职业发展路径;对于企业家和创业者,准确把握AI领域的定位将是开启新时代的金钥匙;国家与政府层面,需制定有效的全球AI竞赛战略,并降低AI对人类的潜在威胁。我们特邀业界顶尖研究员和学界专家,为读者揭示AI时代背后的深刻变化。
▲资料图 图据IC photo
在AI应用领域,多模态已成为大势所趋。据头豹研究院AI行业首席分析师袁栩聪预测,2024年将迎来AI应用产品的“黄金一年”。随着通用大模型能力的不断提升,AI应用产品将跃升至更高水平,为用户提供更为贴心、智能的服务体验,从而显著提升用户满意度。
在2023年,已经有许多AI应用产品展现了强大的商业潜力。以Midjourney为例,这款3D生成工具在短短一年内实现了超千万美元的利润,并获得了超十亿美元的市场估值。袁栩聪预测,未来AI工具将快速实现语音交互功能,使AI语音助手成为用户日常工作的得力助手。
依托多模态AI大模型的发展,AI工具处理视频和图像的能力将得到显著提升。AI将在市场研究、广告创意、影像处理等专业领域展现出强大的效率,吸引众多有需求的客户为之付费。
▲AI语音助手或将成为主流应用
杜晓梦,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BiMBA商学院副院长,认为多模态AI大模型的发展将引领2024年成为AI视频处理的爆发元年。她指出,从20世纪中叶起,自然语言处理作为人工智能的核心领域,模仿人类语言是AI学习的自然起点。随着AI大模型的突破,图像、音频、影像等非结构化数据处理将成为下一个攻克目标。
当前全球AI竞赛已经打响,欧盟、美国、中国和日本等主要经济体都在努力抢占先机。美国强调多方协作,中国采取稳重而进取的策略,而欧盟则聚焦于AI的伦理约束和价值观输出。在AI的快速发展中,隐私、道德伦理等问题也逐渐浮现,如个人数据保护、机密信息的潜在风险以及与非人道或不道德内容相关的道德伦理问题。
对于AI风险的监管,适度原则至关重要,不能因过度监管而扼杀经济创新活力。中国在AI监管方面采取发展与安全并重的平衡策略,反映了其综合治理的思维方式。
AI大模型作为互联网之后的重大时代机遇,预计将为全球经济带来超过30万亿美元的增值。中国自《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发布以来,明确了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战略路线和重点任务。虽然OpenAI目前领先,但在中国,百度、商汤和讯飞星火等企业在大模型领域也表现出强大的实力和潜力。
在AI的变革中,不仅大型企业有机会,中小型和创新型企业也有商机。沉淀技术、发挥自身优势、抓住细分市场和特定应用场景,这些“小而美”的公司也能在AI时代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迎来商机。
▲AI将改变人类的思维方式
杜晓梦指出,通用大模型之外,垂直专业领域也潜藏着巨大的商业化机会。许多“小而美”的企业正在积极沉淀技术,旨在开发出盈利且真正满足用户需求的AI工具。
面对AI带来的失业风险,普通人无需恐慌。杜晓梦认为,历史上科技进步一直在发生,拒绝接受的人更可能被淘汰。优秀的人应将AI视为提升效率的工具,而非岗位的竞争对手。例如,AI可提升设计师的工作效率5倍,使工作室接单量和销售额增长5倍,而非简单裁员维持原工作量。这种取代效应更多发生在公司之间,而非劳动者个人之间。
简单信息搜索和加工工作将最先被AI取代,而蓝领工作相对安全。此外,提供情感安慰(如护士、心理咨询师)和复杂决策(如经理、企业高管)的工作不易被取代。人们应与AI共同成长,将AI技术融入职业能力建设,尤其年轻人应思考3-5年后的职业规划。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